1. 投标人(申请人)的风险与防范
风险 1:因自身违约被索赔
若中标后拒签合同、拒交履约保函,保证人将向招标人赔付,投标人需向保证人偿还赔付金额 + 违约金,同时影响征信。
防范:投标前充分评估自身履约能力,审慎报价,避免盲目投标。
风险 2:保函条款 “陷阱”
若保函中存在 “软条款”(如 “索赔需经投标人同意”“保函生效待招标人通知”),可能导致招标人无法索赔(损害合作信誉)或投标人被动承担责任。
防范:仔细核对保函文本与招标文件要求,重点确认有效期、索赔条件、失效条款,拒绝不合理的 “软条款”。
风险 3:反担保资产损失
若提供了保证金或抵押资产,一旦发生赔付,保证人将直接扣划保证金或处置抵押资产。
防范:优先选择信用担保(如银行授信额度内开具保函),减少实物资产抵押。
2. 招标人(受益人)的风险与防范
风险 1:保证人信用不足
若出具保函的银行 / 担保机构资质差、资金实力弱,发生索赔时可能无力兑付。
防范: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保证人的资质(如国有大行、信用评级 AA + 以上机构),并核验保函真实性。
风险 2:保函有效期不足
若保函有效期早于 “投标有效期 + 合同签订宽限期”,中标后投标人违约时保函已失效,无法索赔。
防范:在招标文件中明确约定保函有效期(如 “投标有效期届满后 60 天”),并审核保函条款是否匹配。